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
友善校園評鑑後有感
最近關於教育部統合視導及各式各樣的評鑑,造成學校教師過多的行政壓力,影響到教師正常教學,在教師節前夕引爆話題。許多縣市的首長與教育局長官,出面疾呼停止統合視導,減少評鑑,還給教師教學空間,使得這個長期存在的問題開始受到重視。
教育部為了有效監督各級政府的教育作為,以統合視導的成績來決定給各縣市的補助款,使得各縣市政府教育局無不使盡渾身解數,為了爭取好成績,配合教育部的要求,而製造了許多的報表,要求學校填報,舉辦了許多的研習,要求教師參與,規定了許多宣導活動,要求學校舉辦,推出了許多的評鑑,來檢視學校的執行績效。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事,教育部是上級單位,本來就負有監督考核下級單位的權力。但當過度之後,造成了反彈效應,也讓身在基層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反思,這難道是我們要的教育成效?
於是宜蘭縣首先發難,緊接著臺中市,繼而桃園市都開始表態拒絕教育部的統合視導,基隆市長更宣布停止行之多年的校務評鑑,讓教師減少行政業務,能更專心教學。
教育部更早在八月時聲稱送給教師節四項大禮,教育部次長表示,學校行政壓力主要有4項來源:訪視評鑑、會議研習、公文文書、活動競賽等,因此決定從4方向減量。
第一減量禮 「訪視評鑑減量」:105年中央統合視導指標將再精簡30%。
第二減量禮 「會議研習減量」:改數位化以減量,相關調訓研習優先於寒暑假辦理為原則。
第三減量禮 「公文調查減量」:避免重複調查,建置基礎資訊資料庫,蒐集例行資料。
第四減量禮 「學校承辦活動減量」:除優先協助學校加置臨時支援人力,若為大型活動朝委
託專責單位辦理方向研議。
縱使教育部有誠意減輕教師的行政負擔,但還是難免讓人覺得口惠而實不至,無法令人放心,才有後續各縣市政府行動抵制教育部統合視導的現象發生。
評鑑在學校端的執行成效,一直受到很大的質疑。有許多人認為勞民傷財,只是資料的製造與堆積,無助於教學。有些人則認為只是表面效度,無法真正瞭解實質內涵。但若就評鑑的精神來看,組織就像人類的身體,評鑑就猶如身體檢查,組織運行一定時間後需要透過檢查,才能發覺組織的毛病,及早對症下藥,或透過方法改善,預防更嚴重的症狀發生。評鑑雖然會造成行政負擔,但若完全捨棄評鑑,是否能有效的檢視組織運作及教學的成效,不禁令人懷疑。
評鑑又可分形成性評鑑及總結性評鑑兩種方式,通常上級視導觀看的是總結性的評鑑,因為形成性評鑑必須在過程當中隨時參與視導,太過耗費時間人力。總結性評鑑則只要事先告知訪視日期,等到日期到達時再一次性訪視,最節省時間人力。但最為人詬病的也是總結性評鑑,因為通常為了因應評鑑,同仁必須加班整理資料,印製許多的圖文報表,裝到資料夾以供訪視委員檢視,但評鑑過後卻少有追蹤檢討改進,資料檔案往往豎諸高閣,不僅佔據空間,更是不符合環保節能減碳的要求。
其實評鑑要有效,應該改變總結性的一次式評鑑,教育局可透過經常性的視導,瞭解學校運作的情況。例如:友善校園評鑑,教育局長官到校時應該就能瞭解學校的氣氛是否友善,而不用讓委員觀看一堆資料來評估學校是否有做到指標向度。在資訊網路的時代,教育當局應該建置學校資料庫系統,規範學校定期填報,若有資料需求,則到網站檢索資料,而非隨時要求學校承辦人員即時提供資料,此舉不僅造成行政教師很大的壓力,且嚴重影響到教學。教學部分則可透過建置全國學生學力診斷系統(目前國教院已進行中),以掌握各校學生學習的程度狀況,但還是要因地制宜,不能以都會的標準苛責偏鄉地區成績的低落。
校務評鑑要能真正檢視學校校務經營狀況,還是要透過平常性的視導,瞭解學校教學是否正常化,校園是否維護妥當,教育當局定期透過網站系統瞭解學校各項活動填報的成果,並以網站呈現的數據來評估,會比一次性的到校評鑑,來得更加真實有意義。
延伸閱讀:葉丙成:教育部,請正視評鑑對基層教育的傷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