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

落實品德教育 責無旁貸

本文取自 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
http://epaper.naer.edu.tw/index.php?edm_no=23&content_no=574&preview
文 / 吳清山 院長

八月中旬英國爆發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暴亂,主因歸咎於孩子「自私自利,欠缺父親管教、缺乏學校紀律、無功受祿、不負責任卻享有權力」,首相卡麥隆(David Cameron)率政府展開對抗「道德淪喪」之戰,以挽救日漸沉淪的道德危機。
英國發生暴亂,不一定會發生在臺灣;但是我們當引以為誡,避免臺灣有類似事件發生,否則社會將會付出更大的成本。
英美國家近年來相當重視教育績效責任(accountability),尤其是學生學科成就測驗表現,常常作為學校獎懲及相關教育人員(例如:教育行政首長、校長、教師等)續聘與否之參據,如此過份強調學生測驗分數,不僅造成考試領導教學,而且也倍受質疑,被認為無法有效培育學生樂於學習的態度。
英國經過這次暴動之後,首相感受到教育不能只重視學生知識學習,品德的涵養與陶冶更是重要,必須對青少年投入更多的心力在品德教育上,才能避免未來發生類似社會動亂的不幸事件。
其實,社會的不安與動亂,絕對與人的品德具有密切關係。一個人從小不守紀律、不負責任、自私自利,很難奢望他會做出對社會有利或有貢獻的事情,有時甚至還做出危害社會、傷天害理的情事,時有所聞。因此,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,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、培養負責任態度、願意幫助別人,實為教育的重要課題。
當前國內部份家長過於重視考試分數、迷信明星學校,認為孩子只要把書讀好,考試得高分才是最重要的,導致孩子心中只有分數高低,其他做人處事服務等都是次要的,對孩子未來發展是福或是禍,實難定論。
即使孩子每次都得滿分、全校第一名,就能保證將來飛黃騰達嗎?事實未必盡然,這些成績優秀的孩子,只會讀書,卻不知人間俗事,未來發展了了,大有人在。
孩子的發展,不只是知識而已,對人和做事的態度更是重要,這些都必須從生活教育和品德教育中力行實踐,才能見到效果;讓孩子體認到品德的重要性,而且能夠潔身自愛、重視公共利益和社會責任,才是教育重要課題。
孩子有好品德和好學識,是我們所樂見的;有好品德而學歷不高,至少能安分守己,不會做壞事;倘若一個人沒品德有學歷、或沒品德亦無學歷,那真是相當可怕,對社會可能造成的危害,實在很難想像。
品德是孩子一生最珍貴的重要資產,人人關心孩子的品德、家家關心孩子的品德、校校關心孩子的品德,相信我們就能培養出有品德的孩子,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教育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