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

談排名


        最近看了有關瑞典的專題報導,從許多面向認識瑞典這個國家,其中有關教育是我特別關注的焦點。

        重視個別差異,不強調排名,幫助學習落後者,幾乎是北歐國家奉為圭臬的教育方針。瑞典因為人口稀少,每個孩子都是國家重要的資產,在教育上特別重視培養孩子生活的能力與創造力,這樣的方向讓瑞典國民都能接受高素質的教育,也創造了國家很好的經濟產值。在台灣,我們的教育方向也是向歐美國家看齊,希望做到重視個別差異,不排名,幫助學習落後者,但我們可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,人口與土地的懸殊差異。

       台灣地狹人稠,生存資源無法和歐美國家相比, 為了生存勝出,競爭激烈是常態,這也造就了我們的排名文化,有好的排名,才能享有好的資源。


        台灣這幾十年的教育一直在翻轉,很多的教育政策向歐美看齊,期望減輕學生學習壓力,讓學生能發展自我。但結果似乎適得其反,學生的課業壓力不減反增,明星學校光環仍在,落後的學生還是無法獲得很好的指導,關鍵在於我們是處在一個人口擁擠,高度競爭的環境。

       有好的學歷才有好的工作,一直是家長根深蒂固的想法,這樣的文化背景,這樣的人口環境,讓明星學校一直存在,規定不排名真的是好的政策嗎?其實私底下還是運作著。

        多元智慧教育的價值在於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,讓學生能發揮潛能,若無法改變排名的文化,是不是除了在學業的排名,也能在各個領域採用排名的方式,讓不同性向,不同能力的人獲得成就感。升學採計多元領域成績,讓筆試能力較弱的學生,能透過實作,參加競技,獲得好的成績,各項技能的人能透過排名,鑽研技藝,讓產業挹注人才,提昇產業品質。

       套句嚴長壽總裁的一句話:「教育應該不一樣。」教育不一定要仿效歐美,認清現況,因勢利導,臺灣才能走出自己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