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

談排名


        最近看了有關瑞典的專題報導,從許多面向認識瑞典這個國家,其中有關教育是我特別關注的焦點。

        重視個別差異,不強調排名,幫助學習落後者,幾乎是北歐國家奉為圭臬的教育方針。瑞典因為人口稀少,每個孩子都是國家重要的資產,在教育上特別重視培養孩子生活的能力與創造力,這樣的方向讓瑞典國民都能接受高素質的教育,也創造了國家很好的經濟產值。在台灣,我們的教育方向也是向歐美國家看齊,希望做到重視個別差異,不排名,幫助學習落後者,但我們可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,人口與土地的懸殊差異。

       台灣地狹人稠,生存資源無法和歐美國家相比, 為了生存勝出,競爭激烈是常態,這也造就了我們的排名文化,有好的排名,才能享有好的資源。


        台灣這幾十年的教育一直在翻轉,很多的教育政策向歐美看齊,期望減輕學生學習壓力,讓學生能發展自我。但結果似乎適得其反,學生的課業壓力不減反增,明星學校光環仍在,落後的學生還是無法獲得很好的指導,關鍵在於我們是處在一個人口擁擠,高度競爭的環境。

       有好的學歷才有好的工作,一直是家長根深蒂固的想法,這樣的文化背景,這樣的人口環境,讓明星學校一直存在,規定不排名真的是好的政策嗎?其實私底下還是運作著。

        多元智慧教育的價值在於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,讓學生能發揮潛能,若無法改變排名的文化,是不是除了在學業的排名,也能在各個領域採用排名的方式,讓不同性向,不同能力的人獲得成就感。升學採計多元領域成績,讓筆試能力較弱的學生,能透過實作,參加競技,獲得好的成績,各項技能的人能透過排名,鑽研技藝,讓產業挹注人才,提昇產業品質。

       套句嚴長壽總裁的一句話:「教育應該不一樣。」教育不一定要仿效歐美,認清現況,因勢利導,臺灣才能走出自己的路。

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

從公明願景談公民素養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公明西棟校舍改建落成

        學校教育的目的為何?我們希望培養怎樣的公民?是身為教育人的我,經常思考的問題。

        國民教育法第一條即開宗明義指出教育目的,以養成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,學校也照著這樣的方向努力。但隨著時代的變遷、民主政治的轉型、數位科技的發展,當初訂定的國民教育宗旨,是個簡單而又扼要的定義,很難明確說明國民該具有哪些核心能力,因此有必要對現代公民素養加以瞭解釐清。

        從網路搜尋『公民素養』關鍵字,發現到許多專家學者對公民素養有許多論述,教育部網站也已定義現代公民核心能力包括:倫理素養、民主素養、科學素養、媒體素養、美學素養(網址:http://ms3.ntcu.edu.tw/pey/public_html/citizen.htm),但就個人心中對公民素養的看法,我想從公明國小願景談起。

        初到公明國小任職時,發現到學校尚無明確願景,於是帶領學校同仁一起構築願景,在經過與同仁數次的討論聚焦之後,確立公明國小發展的願景為:『尊重關懷、知足感恩、主動探索、樂在學習』。這樣的願景,是學校同仁對公明孩童的期許,也是公明國小教育努力的方向--培育具有人文關懷、主動學習特質的現代公民,茲說明如下:

尊重關懷
        台灣是個移民國家,從最早期的原住民、漢人渡台,到如今許多的新移民,不同的族群融合在一起,面對多元文化的差異,有必要教導孩童認識不同族群的文化,尊重並接納包容彼此的差異。公明國小是臺中市海線的特教中心,設有特殊教育班,對於特殊兒童的照顧一向不遺餘力,因此教導孩子關懷弱勢,成為學校特別重視的課題。

知足感恩
        先有知足,才有感恩。學校教師有感於現代孩子,成長在物質充裕的年代,少有經歷貧窮匱乏,往往不知珍惜所擁有的事物,因此特別重視品格教育課程,落實生活教育指導,以培養孩子愛物惜物,知足感恩的生活態度。

主動探索
        所謂主動探索的能力,就是能根據自己興趣與實際需要,搜尋並應用可得的學習資源,採用自己擅長的學習方式,以增進自己技能、知識、智慧的能力。傳統的教育最為人詬病的是,教學採灌輸方式,學生學習較為被動,但隨著時代的進步,許多老師試圖翻轉教學模式,改採引導啟發,鼓勵學生探索,培養自主學習的態度。

樂在學習
       台灣以往的教育,重視升學競爭,考試領導教學,讓孩子每天沈浸在考試當中,喪失了學習的樂趣。現代教育著重適性揚才,鼓勵學生多元發展,重視孩子的個別差異,引導學生發展潛能。也唯有從小讓孩子領悟到學習的樂趣,才能奠定公民終身學習的能力。

        教育是人類的希望工程,學校是實現希望的場域。教育需從小扎根,培養國民具有良好的公民素養,國家未來才有希望,讓我們一起攜手努力。

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

優質公明、永續校園


      學習是為了什麼?前陣子參加一場研習活動,講師播放了一段影片作為開場,影片主題是『學習是為了什麼?』,影片內容訪問了許多國中生,有些人回答,是為了以後有好的工作,有些人回答賺更多的錢。播完影片後,講師詢問在座的學員,大家一片靜默,講師於是邀請臨近學員回答,有人說可以充實自我,有人說可以豐富心靈內涵。
        經由學習得到知識、技能,可以有好的工作,增加收入;有收入則可以買想要的東西,有好的物質生活;有內涵、有品味更可提昇生活品質,豐富心靈!唯有透過不斷的學習,才能促進全人發展。
        學校又是為什麼而存在?道理很明白,學校是為幫助學生學習而存在。近年來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方興未艾,學校的型態開始有些改變,也有人申請在家自學,但個人認為學校還是不能被取代。人類是群居的動物,學校教育提供社會化生活所需的人際互動,規範,有助於學生適應未來的生活。
       雖然資訊科技進步,現代學生有許多自學的管道,不用再處處仰賴學校,但學校型態的課程安排,可以提供學生系統化的學習,有助於基本素養與知識技能的習得。最重要是『團體動力』的學習,可以提昇學習動機,有助於持續學習。孔子說過:『獨學而無友,則孤陋而寡聞。』,這都能印證學校存在的價值。

    因此身為學校教育工作者,我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學習。學校的任何措施作為,都必須思考如何提供學生最佳的學習。105學年度,我們有幾個方向,期許同仁一起努力。
在課程教學部分:
一、精進教學
        評鑑與視導減量是目前教育部刻正推動的政策,教育局也特別重視,目的在減輕教師教學干擾,讓教師專心教學。對外的活動與比賽過多,也多少影響到教學正常化,因此如何取得平衡,有賴行政同仁智慧取捨。在教學部分,科技的進步已改變教學的型態,善用資訊科技協助教學,進而創新教學,以提昇教學的成效,有賴教師同仁共同努力。
二、發展校本課程暨亮點特色
       校本課程必須與時俱進,不斷發展,而非一成不變。本校願景:『尊重關懷、知足感恩、主動探索、樂在學習』的精神,與在地航空產業的亮點特色,都必須有對應的課程與教學作為,才能培養公明孩童基本的素養與人文關懷,有賴所有教師同仁激盪智慧,集思廣益,行動作為。
三、打造優質安全的學習環境
       環境空間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,營造綠美化、整潔、安全無虞的環境,有助於學生自在學習。學校一直致力打造優質的學習環境,目前西棟校舍改建即將完成,圖書室搬遷及空間改造美化也正設計規劃當中,運動場PU跑道換新及周邊水溝整建也獲得上級答應補助,這都是所有同仁共同努力的成果。。

       新的學年,增補新的教師同仁,校園建築設施有一些變化,有了新的氣象。期許本校優質的教師團隊與行政同仁,一起為打造學習樂園努力,讓公明國小的教育永續發展,邁向卓越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

公明領航,逐夢飛翔



        學期即將接近尾聲,公明校園中阿勃勒金黃的花串與鳳凰木火紅的花朵正開得燦爛,宣告著畢業時節的到來。
     
        這一年來,公明校園有了很大的變化。在綠美化部分,校園中庭的草地重新植栽,綠草如茵的草坪,是低年級小朋友的最愛,每到下課時間,常見小朋友嬉戲其中,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。也因為綠美化的經營有成,吸引了鳥類到校築巢,校園許多樹梢都有鳥巢隱匿其中。許久不見的大型鳥類-黑冠麻鷺,也選擇到公明築巢,還生下了一窩小鳥,位置剛好在東棟大樓旁的小葉欖仁樹上。站在東棟大樓三樓的樓梯迴廊,可以清晰的觀看到黑冠麻鷺從生蛋到育雛的完整過程。顯然是一場精彩的生態演出,吸引學校師生駐足觀賞,讚嘆大自然的神奇。
     
        在學校課程方面,這一年我們聚焦在校本課程的發展,以公明在地的飛航產業為出發點,希望透過在地課程的發展,營造學校的特色,培養學生愛鄉的情懷與飛行的相關素養。公明國小周邊環繞著清泉崗機場、台中航空站,空勤總隊、漢翔航空工業,可以說公明國小學區最大的資源就是飛機。站在公明校園,只要抬頭往東邊天空看去,隨時可見民用飛機起降。不時的戰鬥機操演,劃破天際的聲音,也成為公明特有的聲響,成為學區居民的記憶。
     
        清泉崗機場的遷變過程,是學校課程關注的焦點。早期公明與清泉社區的居民,居住在機場內,形成一個繁榮的市集,後來政府因為戰爭的需要,擴大機場範圍,強迫居民往外遷移,形成了目前機場周邊的社區環繞,更有些居民被迫遠離家鄉。這段先民辛酸的血淚史,也是學校師長希望公明的學子能對生長的家園有更多的認識,進而更愛護公明。
     
        在飛行概念方面,公明教師設計一系列的課程,引導學生觀察昆蟲與鳥類的飛行模式,瞭解飛行原理,並與美勞課程結合,帶領學生製作飛行器,飛機模型,經由不斷的試驗,啟發孩子對飛行的想像,進而培養飛航的相關概念。更帶領孩子參觀學區的相關飛航產業,邀請飛官、空姐到校分享,加深孩子對飛行的憧憬。

       公明孩子在學校全體師長的努力教導之下,個個活潑,充滿活力。在這畢業的前夕,期許公明畢業的孩子,記得公明師長六年的領航,能勇敢追求夢想,逐步踏實。

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

淺談數位學習

     

        資訊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,八十年代資訊科技開始起飛的時期,個人電腦開始流行,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隨著引進校園,班班有電腦的政策,班級開始裝設投影機,藉由投影展示教材內容。最近幾年由於無線網路的迅速普及,教學模式有了新的發展,數位學習的引進,平版電腦開始大量運用於教學,翻轉教學也成為最夯的教學議題。

        網路成長時期的新世代人類,對於資訊科技的適應,已如家常便飯,生活周遭充斥著電腦與網路,每天的生活與數位媒體為舞,一旦少了網路,就好像斷了水電,感到生活的不便與顯露焦慮。尤其在智慧型手機風行之後,更造就了許多『低頭族』,成為社會普遍的一種現象。

數位學習已是未來趨勢,如何運用,本文試從底下幾點探討。

1.網路資源暴增,資訊判讀與聚焦
        這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猶記得在學習資源匱乏的時代,能夠讀到一本好書,找到好的參考工具書,那種欣喜的心情,對於身邊擁有的學習資源,也都盡量把握,不輕言割捨,因為稍縱即逝,而知識就在的那樣的學習過程中逐漸滋長。
        但如今資訊大量爆發,資訊隨手得,過多的資訊已嚴重干擾到學習。再加上學習資源的獲取容易,反而讓人有不珍惜的態度,認為隨時可學,反而更容易浪費時間,而無法聚焦於想學的內容。另外網路充斥著許多誇大不實的資訊,錯誤的資訊對年輕學子的學習可能造成誤導,因此教導學子善用網路資源與正確判讀資訊,是目前資訊教育必須重視的課題。

2.網路社群興起,善用社群資源
       人類是群居的動物,人際關係是生活當中不斷的進行式,因此當社群網站開始在網路上興起時,很快的成為資訊網路最活躍的應用。在台灣,臉書與LINE幾乎成為最主要的社群媒體,有人感嘆現代人都不喜歡讀書,只喜歡看臉書。臉書與LINE常有許多文章分享,最重要的是很容易看到親朋好友的動態。
       善用網路的即時行銷特性,練練文筆,發表想法與作品,可以累積發表的能量。另外網路部落格與討論區,也可以提供發表的平台,可以多加利用。

3.數位學習與教學活化
        數位學習最大的缺點是必須透過資訊載具,而資訊載具的進步,提供各式多媒體與多工的功能,一台電腦除了文書作業與上網的功能,更能當作遊戲機,音響電視,社群交友機,也因為多工的功能,往往使得學生在學習上無法專注,喜歡嘗試新奇的功能,甚至沈迷遊戲而忘記學習的目的。因此學校對於資訊載具使用於教學,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與規範,而不只是提供,效果通常會適得其反。
        也因著資訊科技的進步,學校不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,學生可從多元管道獲得資訊,因此教師的教學方式必須與時俱進,改變以前的灌輸方式,轉型為引導啟發式的教學,教學生學習的方法,比教學生知識,會更貼近現代學生的需要。

        教育需要改變,面臨資訊網路時代的衝擊,數位學習已是不可擋的趨勢,教導學生善用資訊工具學習,培養學生正確的資訊素養與態度,儲備未來的競爭力,是學校必須重視的課題。

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

國小教師輪值導護之必要性

        最近關於導護議題經媒體報導,中市教師工會申請勞動仲裁,勞工局指出,台中市教師職業工會確有就學校老師站交通導護之事,提出仲裁申請案,市府依據勞資爭議處理法,隨即於上月底召開仲裁委員會,邀集教師職業工會與教育局進行仲裁,但目前並未做成判斷,但會盡快處理此一仲裁案,一旦做成判斷,即視同法院的判決。

        目前學校對於交通導護的安排,除了安排教師輪值導護,協助學生上放學安全,也招募許多志工協助重要路口的導護工作,畢竟學校教師人力有限,無法完全顧及每個路口,還是需要志工的協助幫忙。但導護志工人力也非俱足,教師一旦全面撤除導護,對學校運作及學生安全維護影響事關重大,不得不注意。

        依據臺中市國民中小學執行學生交通導護工作實施要點,第二條:學校教師對於維護學生上下學安全之校內外交通導護工作應負責任,不得拒絕。而教師工會的說法是,反對教師擔任校外交通導護工作的主要理由,是因教師法中並無明文規定教師應擔任校外交通導護的職責,因此教師擔任校外交通導護並不合法,得拒絕參與。

        持平而論,若導護志工人力充足,願意協助路口導護輪值,則教師可於校園內專心教學,照顧學生,未嘗不是一件好事。但現實是,交通導護是件相當辛苦的工作,上學其間,志工每天必須站在路口忍受風吹、雨打、日曬與空氣污染,甚至有危險性。學校在招募志工時,交通導護的選項通常乏人問津,學校還必須請里長或社區人士協助幫忙找尋,才可能找到人協助導護工作。因此在導護配套措施未能建立之前,教師若全面免除導護,可能造成交通導護人力的短缺,使得學生上放學安全出現空窗,誠非教育之福!

        國小階段的學童上放學,個子較小,經過馬路口,車輛駕駛視線不易看見,需要有人引導維護,方能安全通過馬路。政府當局也鼓勵學童走路上下學,家長盡量減少接送。因此,學生上放學的安全維護格外重要,還是要請教育同仁與志工伙伴,大家一起來幫忙維護學童上放學的安全,才是教育之幸。

相關報導:中市教師率全國之先 不再站導護?

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

優質、創新、永續的公明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優質的教師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人類異於萬物的主要原因,就在於有智慧且不斷追求進步。身為教育工作者,擔負教育重責,面對社會急遽變遷,必須與時俱進,不斷學習,才能成為勝任教學的優質教師。教育當局一直致力於促進教師專業成長,除了目前推動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、教師專業學習社群、公開課與觀課等計畫之外,在精進教學部分,教育部刻正推動所謂的『多補適有差』的教學策略、也就是「多元評量」、「補救教學」、「適性教學」、「有效教學」及「差異化教學」。這些都是目前十二年國教改革中,課堂上真正需要做的教學改變,它們的重要性不容小覷,值得目前第一線的教師們深思。

創新的教學
        科技時代的來臨,資訊網路不斷的改變我們生活的模式,教學也面臨新一波的衝擊。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最大的差別在於,學生不再是一張白紙,學校也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。現代學生從電視網路學到的東西,可能超乎教師想像,因此教育需要改變,教學型態需要創新,毋庸置疑。目前教育當局推動的學習共同體、翻轉教室、創客教學,都是因應科技時代來臨的教學模式,教師需要瞭解並嘗試運用於教學,讓教學能注入新的活水。


永續的教育
        除了追求優質與創新,教學需要思考的另一個層面是永續經營。教育事務無法立竿見影得到成效,身為教育人不能只注重表面效度,更要重視實質的內涵。目前社會風氣重視功利,強調速成,但往往忽略了品質,這也造成我們社會上一些不好的現象,諸如國民缺乏公德心,工程品質低弱等問題。希望我們能在國民教育上,培養學生紮實的基本素養,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具備美善的品格,讓台灣未來更好。

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

從公開課與觀課,談教師精進教學。

     
       近年來的教育改革重點,強調教師專業的提昇。而教師的專業該如何認定?參考學者的研究,Parkay與Stanford(2000)認為一位專業教師除了應具備基本的知識與能力之外,還應有反省與問題解決的能力,才足以勝任教育的工作,而基本知識包括:1.了解自我與學生的知識(knowledge of self and students);2.學科專門知識(knowledge of subject matter);3.教育理論與研究的知識(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research)。基本能力則包括:1.教學技巧(teaching skills and techniques);2.人際溝通的技巧(interpersonal skills)。Kennedy和Barnes(1994)則指出教師的專業能力除了一般的學科知識、教學技巧之外,教師的信念、價值、角色認同與自省能力,均為教師專業能力的一部份。歸納而言,教師除了必須具備專門的學科知識,教育學知識,還需要教學與班級經營的能力,這有賴教學現場的實務經驗累積。

        提昇教學能力,通常靠教師自己的研習進修、摸索嘗試、省思改進,所需時日較久。透過教學觀察與專業對談,較能觀察他人的教學的優缺點,找到自己教學的盲點,快速提昇教學的效能。近幾年,公開課與觀課成為教育當局推動的重點,正是著眼於此。
     
        公開課可簡單分成三種類型:教學觀摩、教學演示、教師同儕的增能成長等三類,早期的公開課以教學觀摩為主,教學者必須用心準備,呈現精彩的教學技巧與內容,成為教師觀摩學習的對象,但被批評為與教學現場實況脫節。其後開始引進輔導團到校進行教學演示,提供新的教學型態或新進教學技法,來增進教師教學知能,但受限於資源不足,通常難以普及。近期的公開課則以教師同儕的相互觀課為主,教師在課程教學的安排設計,必須透過觀課前會談讓觀察者知悉,才能避免走馬看花,不知教學者用意。觀察者更需要在觀課時記錄,並於觀課後與教學者會談,簡稱議課,提供教學者善意的建言,讓教學者改進教學,逐步提昇教學帶領的能力。

        臺中市推動公開課與觀課始於新式校務評鑑開辦,全市所有教師都必須在一個學年度公開課一次,觀課四次。因為上級公文的規定,學校推動教師公開課與觀課,教師大致都能配合。但隨著新式校務評鑑的停辦,部分教師開始對公開課有了抗拒,認為於法無據,不能強迫教師,希望學校能暫停此措施,等到上級有正式公文要求再辦理。但上級只來了一紙停辦校務評鑑的公文,對於公開課與觀課隻字未提,倒讓學校在推動此措施時,遭遇了一些阻力。
 
       公開課與觀課其實不難,但台灣教育長期以來未建立公開課與觀課的制度與文化,教師就算配合辦理公開課與觀課,未能感受到成長的助益,反而覺得增加負擔,這是抗拒最大的原因。因此有必要對於公開課與觀課的精神與內涵,讓教師更為知悉,政府當局也應建立制度,讓公開課與觀課成為常態,當教師熟悉了公開課與觀課,教師議課的文化於焉建立,教學精進,教師的專業才能奠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