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

樹林間的寶庫


     
        公明國小每到週三上午都會有一部行動書車,緩緩駛進校園,停駐在校園的樹林中間,張開雙翼,放下階梯,展現五顏六色的圖書,吸引小朋友前來借閱,這就是臺中市文化局葫蘆墩文化中心的圖書巡迴車。
     
        只見書車工作人員架好桌子,擺上筆電,接好無線網路,一座行動圖書館立刻展開。公明國小的孩子,只要看見書車來到,都會很喜歡前往瀏覽,找尋自己喜愛的圖書。有的小朋友一次借閱十本,因為書車一週只來一次,所以都把握機會多借幾本,等待下週書車再來的時候,再返還圖書,借閱新的書籍。有的小朋友則會就地翻閱,在書車的附近找個角落就閱讀起來,享受樹林間閱讀的悠閒滋味。
     
        學校離公立圖書館較遠,大部分小朋友只能在學校圖書館借閱圖書,但學校藏書畢竟有限,有了行動書車到校,小朋友可以看到許多新書,拓展閱讀的視野。而且葫蘆墩文化中心的圖書巡迴車,真正作到圖書館的功能,可以憑公立圖書證借閱,還可以甲地借、乙地還,還可預約取書,真正做到便利借閱,方便流通的功能。
     
         為了鼓勵小朋友多閱讀,圖書車還辦理了「借閱集點活動」、「越讀越有趣-借書抽禮券活動」、「借閱排行榜」等許多活動,獎品很豐富,更吸引許多小朋友踴躍借閱圖書。每到週三上午,學校的圖書室志工阿姨,都納悶怎麼圖書室的生意不好了?喔!原來小朋友都被圖書巡迴車搶走了。

         近幾年由於行動電子載具的發達,許多人都擁有手機、平板電腦,隨時都可以上網看資訊,可說是資訊隨手得,網路任交友。但便利的網路環境,也帶來許多隱憂,許多人每天看臉書,卻很少看紙本書,不僅傷害視力健康,也讓國內閱讀書本的人口因此日漸下降。

        學齡的兒童是學習力最旺盛的階段,透過大量的書本閱讀,可以擴充孩子的知識領域,提昇孩子的的人文素養,還可以提昇語文寫作的能力,對日後升學考試的題目理解與作文能力大有助益。因此我們要善用圖書館的資源,多鼓勵閱讀,建立孩童閱讀的習慣。更要多宣傳行動書車的寶庫,讓小朋友親近書車、愛上閱讀,閱讀的種子才能在心靈扎根成長,形成孩子一輩子受用不盡的資產。

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

活力公明、友善校園

     
        公明國小近二年,校舍改建,新設遊戲器材,校園環境的綠美化,為學校帶來新的氣象。新穎的校舍建築,宏偉的碉堡入口,綠意盎然的校園中庭,寬闊的運動場空間,讓整個學校充滿了新的活力。

        最近學校為改善中庭及東棟校舍後方裸露的土地,向環保局申請經費綠美化,新種的草皮與植栽,經過數週的細心澆灌照料,開始茂盛成長,顯得生機盎然。綠草如茵的草坪,展現青春活力的氣息。

        國小學齡的兒童最活潑好動,為了讓小朋友舒展身心,鍛鍊體能,公明國小同仁積極辦理各式體育活動,推行運動存摺就是其中一項,小朋友只要累積跳繩的次數及跑步的圈數,達到標準就可以獲得獎勵。活動推行以後,只見下課時間,校園各個角落,有許多小朋友交互跳繩,運動場及球場,也有許多小朋友慢跑競逐,歡笑聲不絕於耳。而學校的社團活動更是多采多姿,有曲棍球、直排輪、軟式棒球,扯鈴、跆拳道等運動性社團,還有直笛隊、烏克麗麗等音樂性社團。學校操場每到放學後時段,社團陸續展開,加上到校運動及跳舞的社區民眾,讓整個校園熱鬧滾滾,洋溢健康活力。

        除了健康促進以外,公明國小也一直致力於營造友善校園。公明國小的願景是:尊重關懷、知足感恩、主動探索、樂在學習。『尊重關懷』是學校推動願景的首要工作,因此學校特別重視品格教育,透過本位課程設計與宣導活動,學校老師利用晨光導師時間,指導孩童品格閱讀、讀經,升旗時間由學生擔綱演出品格小劇場,更藉由生活教育與體驗活動,教導學生尊重他人、關懷弱勢。公明兒童在友善的校園氛圍中成長,個個充滿笑容,歡喜上學。
最近學校剛接受完友善校園的訪視,獲得『優等』學校的榮譽,正代表公明國小朝向友善校園的努力,獲得外界的肯定。

         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女士說過:『養育一個孩子,需要動員全村的力量』,友善校園除了學校的努力外,更需要社區人士的參與,才能讓孩子在健康友善的環境中長大。教育是人類的希望工程,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,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。為營造『活力公明、友善校園』,讓我們一同攜手努力。

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

友善校園評鑑後有感


       最近關於教育部統合視導及各式各樣的評鑑,造成學校教師過多的行政壓力,影響到教師正常教學,在教師節前夕引爆話題。許多縣市的首長與教育局長官,出面疾呼停止統合視導,減少評鑑,還給教師教學空間,使得這個長期存在的問題開始受到重視。

        教育部為了有效監督各級政府的教育作為,以統合視導的成績來決定給各縣市的補助款,使得各縣市政府教育局無不使盡渾身解數,為了爭取好成績,配合教育部的要求,而製造了許多的報表,要求學校填報,舉辦了許多的研習,要求教師參與,規定了許多宣導活動,要求學校舉辦,推出了許多的評鑑,來檢視學校的執行績效。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事,教育部是上級單位,本來就負有監督考核下級單位的權力。但當過度之後,造成了反彈效應,也讓身在基層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反思,這難道是我們要的教育成效?

        於是宜蘭縣首先發難,緊接著臺中市,繼而桃園市都開始表態拒絕教育部的統合視導,基隆市長更宣布停止行之多年的校務評鑑,讓教師減少行政業務,能更專心教學。

       教育部更早在八月時聲稱送給教師節四項大禮,教育部次長表示,學校行政壓力主要有4項來源:訪視評鑑、會議研習、公文文書、活動競賽等,因此決定從4方向減量。
第一減量禮 「訪視評鑑減量」:105年中央統合視導指標將再精簡30%。
第二減量禮 「會議研習減量」:改數位化以減量,相關調訓研習優先於寒暑假辦理為原則。
第三減量禮 「公文調查減量」:避免重複調查,建置基礎資訊資料庫,蒐集例行資料。
第四減量禮 「學校承辦活動減量」:除優先協助學校加置臨時支援人力,若為大型活動朝委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託專責單位辦理方向研議。

        縱使教育部有誠意減輕教師的行政負擔,但還是難免讓人覺得口惠而實不至,無法令人放心,才有後續各縣市政府行動抵制教育部統合視導的現象發生。

        評鑑在學校端的執行成效,一直受到很大的質疑。有許多人認為勞民傷財,只是資料的製造與堆積,無助於教學。有些人則認為只是表面效度,無法真正瞭解實質內涵。但若就評鑑的精神來看,組織就像人類的身體,評鑑就猶如身體檢查,組織運行一定時間後需要透過檢查,才能發覺組織的毛病,及早對症下藥,或透過方法改善,預防更嚴重的症狀發生。評鑑雖然會造成行政負擔,但若完全捨棄評鑑,是否能有效的檢視組織運作及教學的成效,不禁令人懷疑。

       評鑑又可分形成性評鑑及總結性評鑑兩種方式,通常上級視導觀看的是總結性的評鑑,因為形成性評鑑必須在過程當中隨時參與視導,太過耗費時間人力。總結性評鑑則只要事先告知訪視日期,等到日期到達時再一次性訪視,最節省時間人力。但最為人詬病的也是總結性評鑑,因為通常為了因應評鑑,同仁必須加班整理資料,印製許多的圖文報表,裝到資料夾以供訪視委員檢視,但評鑑過後卻少有追蹤檢討改進,資料檔案往往豎諸高閣,不僅佔據空間,更是不符合環保節能減碳的要求。

       其實評鑑要有效,應該改變總結性的一次式評鑑,教育局可透過經常性的視導,瞭解學校運作的情況。例如:友善校園評鑑,教育局長官到校時應該就能瞭解學校的氣氛是否友善,而不用讓委員觀看一堆資料來評估學校是否有做到指標向度。在資訊網路的時代,教育當局應該建置學校資料庫系統,規範學校定期填報,若有資料需求,則到網站檢索資料,而非隨時要求學校承辦人員即時提供資料,此舉不僅造成行政教師很大的壓力,且嚴重影響到教學。教學部分則可透過建置全國學生學力診斷系統(目前國教院已進行中),以掌握各校學生學習的程度狀況,但還是要因地制宜,不能以都會的標準苛責偏鄉地區成績的低落。

        校務評鑑要能真正檢視學校校務經營狀況,還是要透過平常性的視導,瞭解學校教學是否正常化,校園是否維護妥當,教育當局定期透過網站系統瞭解學校各項活動填報的成果,並以網站呈現的數據來評估,會比一次性的到校評鑑,來得更加真實有意義。


延伸閱讀:葉丙成:教育部,請正視評鑑對基層教育的傷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