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

教育應該怎麼樣?

        今天中國時報封面『搶救失落的一代』專題報導,吸引了我的注意。在第二版首的標題:『青年失業潮 4小龍中最慘重』的編者引言,讀完真是心有戚戚焉。
     『在一九六○那個貧乏的年代,大家過著窮日子,但是心裡很扎實,只要打拚就會有未來,許多台灣中年的這一代,跟隨著台灣的經濟發展,也成就了個人的上升流動,這是充滿希望的年代。 相對的,現在的台灣雖然整體比當年富裕,卻面臨重大危機,我們的年輕人失業率高達一成四,即使勉強找到工作,卻多數是22K的低薪工作,原該是朝氣蓬勃的一代,卻不敢對未來有任何想像,這樣的台灣,將來會有希望嗎?』
        沒錯!我們這一代,生長在經濟起飛的年代,只要是對讀書有點興趣,加上一點努力,就可以獲得薪資不錯的工作。而對讀書沒有興趣或環境不允許升學的人,只要肯下功夫學得一技之長,通常也都能獲得不錯的待遇,甚至開公司當老闆。
        但今非昔比,隨著台灣的經濟轉型,產業外移,大量聘用外勞,台灣的年輕人工作機會越來越少。加上廣設高中大學政策的推波助瀾,學歷越來越提高,但工作未能得到相對的報酬,物價卻又節節高漲,現代的青少年已失去努力的方向。
        教育常被認為是促進社會流動的工具。在以前,學歷通常代表能力,學歷越高,獲得的工作機會與報酬也相對較高,尤其是國立大學的學歷,猶如鍍金的證書,就業的保證。所以為人父母總是勉勵孩子讀書,以考上明星學校為第一目標,印證了『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。』的中國傳統觀念,也因此促進階級的流動。但在現今的社會,大學學歷已普遍化,許多大學生空有學歷卻缺乏專業技能。而不喜歡讀書的青少年,國家卻又無法幫助他們習得技能,提供充足的工作機會,造成賦閒在家,啃老族越來越多。弱勢一樣弱勢,階級流動因此停滯,教育已無法確保品質。
       教育問題千絲萬褸,非一朝可以克竟其功,但教育卻又是人類未來的希望工程,不能等閒視之。也許我們應該多思考教育該怎麼做,才能扭轉這個局勢,讓我們的青少年甚至國家未來有希望。